索 引 號 | k12498411/2025-00018 | ||
發布機構 | 市政府辦 | 發文日期 | 2025-02-21 |
標 題 |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公布連云港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的通知 | ||
文 號 | 連政辦發〔2025〕7號 | 主 題 詞 | |
內容概述 |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公布連云港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的通知 | ||
時 效 | 有效 | 文件下載 | 連政辦發〔2025〕7號.pdf |
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公布連云港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的通知
各縣、區人民政府,市各有關單位:
為進一步傳承我市優秀歷史文化遺產,加強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,依據國務院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》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,經市十五屆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,確定我市范圍內共計14處建筑為我市第五批歷史建筑,現予以公布,請相關縣區、功能板塊和市各有關單位切實做好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。
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
2025年2月21日
(此件公開發布)
連云港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
編號 |
建筑名稱 |
建筑地址 |
歷史建筑簡介 |
LYG-05-01 |
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標志雕塑 |
連云區新東方國際貨柜碼頭后方 |
1992年新亞歐大陸橋開通運營,橋頭堡標志雕塑同步建成。雕塑位于新亞歐大陸橋0公里起點鐵路碼頭交匯處。雕塑素雅莊重,見證了東方大港的崛起和亞歐大通道的暢通,書寫了新絲路篇章,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價值。 |
LYG-05-02 |
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原綜合辦公樓 |
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路43號 |
原綜合辦公樓建設于1987年12月,建筑為7層,框架結構,平面為六邊形組合體,寓意為開放歡迎擁抱。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,綜合辦公樓都是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地標性建筑,對記錄連云港的改革開放和開發區發展史具有重要歷史和社會價值。 |
LYG-05-03 |
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原兒科病房樓 |
海州區通灌北路182號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內老兒科樓(13號樓) |
建筑于1965年建設,1966年投入使用,初期作為兒科病房樓使用,現為醫院病案檔案室及實驗室。建筑共兩層,四坡灰色瓦屋面,石材墻裙磚砌墻體,該建筑為通灌院區保留的唯一老建筑,是劉一麟院長生前工作過的地方,對記錄第一人民醫院發展史及紀念劉一麟院長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。 |
LYG-05-04 |
朝東社區會堂 |
開發區朝陽街道會堂路 |
建筑于1961年建成,原名為“云臺大會堂”,后改為“朝陽大會堂”。建筑為石木結構,局部兩層。入口設石柱及石材臺階,坡頂瓦屋面,內有座位千余,木座椅為銀杏木制作,仍保持原貌。1981年成為影劇院。1998年修繕加固,功能為朝東社區會議中心。在當地有一定的群體心理認同感,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。 |
LYG-05-05 |
原新東林業隊舊址 |
開發區朝陽街道中行路1-65號 |
新東林業隊隊部建設于1960年代,1層建筑,呈L型布置,石材墻體,坡屋面,為探索“美麗鄉村+旅游”的發展模式,現加固改造為民宿。林業隊是特定年代的典型代表,對改變當時荒山面貌,改善生存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,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價值。 |
LYG-05-06 |
張莊大會堂 |
開發區朝陽街道張莊村委會院內 |
始建于1976年,為3層石砌建筑。禮堂修建完成后,可同時容納約700人觀看演出和集會。現名張莊村文化禮堂,成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舞臺,也充分的挖掘了鄉村文化底蘊,是張莊村村民“身有所憩、心有所寄”的“精神家園”,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價值。 |
LYG-05-07 |
尹宋村4組4-25號清代民居 |
開發區朝陽街道尹宋村4組 |
為清代民居。因建筑又寬又長,高大敞亮,屋脊為精美的亮紗脊,群眾稱之為大亮脊。建筑共5間,內有四樑八柱,板壁尖山。主屋大門左側有天香廟,供家人敬香用。主屋后墻扣縫石灰刻有花、鳥、魚、蟲之類圖案。對研究本地民俗民居有重要歷史價值。 |
LYG-05-08 |
連云老街原新華書店 |
連云區勝利133號 |
建設于1960年代初期,為連云港地區較早的新華書店之一。現產權歸屬為港城文旅集團。建筑為3層,L字型布局。墻體下為石基礎和石墻裙,上部采用灰砂墻面。現作為西游記博物館免費開放。對研究本地區文化脈絡傳承有著重要價值。 |
LYG-05-09 |
原化學工業部錦屏礦業學校教學大樓 |
海州區錦屏鎮,連云港市錦屏高級中學院內 |
建筑于1963年投入使用,整體三層,局部兩層,為當時連云港市乃至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型學校建筑,由蘇聯設計,具有蘇式風格,冬暖夏涼,堅固耐用,雖歷經60余年,仍具厚重、大氣之風范。素有“新中國礦業人才搖籃”的美譽,各個時期均作為學校建筑使用,堪稱我市錦屏地區的“教育文脈”所在。 |
LYG-05-10 |
原連云區招待所 |
連云區連云街道廣場巷4號 |
建筑建設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,建筑雄渾大氣,為三層石材砌筑建筑,墻體為全石砌筑,石材排列規整,錯縫搭接,排列有序,為典型的連云地區傳統風貌建筑,體現了本土建筑時代特征。 |
LYG-05-11 |
塘巷楊家大院6-8號民居 |
海州區塘巷6號 |
塘巷6-8號建筑位于楊家大院內,建設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。采用磚石木結構,抬梁屋架,小青瓦雙坡屋頂、菱角檐、門牙子,楠木間隔,代表了最典型的海州民居,具有較強的歷史感和地方特色,承載了獨特的文化記憶。 |
LYG-05-12 |
原連云老郵局 |
連云區云臺路18號 |
建筑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設,建筑雄渾大氣,為兩層石材砌筑建筑,轉角L型布局,外墻石基礎錯縫排列整齊,凹凸分明。該建筑是連云港地區最早設立的郵局,對研究我市郵政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。 |
LYG-05-13 |
前云大會堂 |
海州區環湖路 |
前云大會堂建設于1970年代,3層建筑,結合地區特色,為全部石結構,宏偉高大,充分挖掘花果山地區文化底蘊,成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舞臺,為花果山地區傳播文明的重要載體。現活化利用為民宿,繼續發揮自身價值。 |
LYG-05-14 |
磨山翻水站 |
東海縣石梁河水庫南岸 |
磨山翻水站位于龍梁河的末端,可調石梁河水庫水補充羽山、昌梨、橫溝等水庫,為東海縣中西部灌溉用水提供水源,保障龍梁河沿線7個鄉鎮、約30萬人口、60萬畝耕地缺水低產區的灌溉需求。配套輸水渡槽始建于1978年,采用組合雙面拱結構。1980年5月建成使用,在“人定勝天”的時代背景下,充分展示了智慧和力量完美結合的工程。輸水渡槽全長602米,30孔渡槽,底寬6米,深2.5米,最大跨度20米,池底高程42.1米,池頂高程44.6米。 |